top of page
搜尋

911哀慟與生死議題

已更新:2024年8月5日

2001年9月11日,由賓拉登成立的蓋達組織,對美國本土發動多起自殺式的恐怖襲擊。恐怖份子劫持四架民航客機,大清早八點多,依序撞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北塔,南塔,以及維吉尼亞州的五角大廈,第四架飛機由於機組人員與乘客的英勇抵抗,沒有撞向白宮,最終墜毀在賓州的鄉村。四架飛機無人生還,紐約的雙塔也在兩小時內由於高溫倒塌,根據報導,因為911事件而死亡或失蹤的總人數至少有2996人,比珍珠港事件還多,其中包含343名的消防人員與許多警察。


還記得911事件發生的當下,我正在峇里島渡假,電視突然播放緊急新聞,看著第一架飛機撞上北塔,我感到困惑、不敢置信,一開始還想:這是意外嗎?接連著發生的空中攻擊,以及雙塔倒塌的即時畫面,更是令我震驚、沒有真實感,無法相信這麼殘暴的事情就這樣在眼前發生。


2996人,也意味著至少2996個家庭,影響了10倍以上的親友們,911那一天,他們的人生遭逢巨變,霎那間心碎了,留下難以抹滅的傷痕。


如何走過哀慟,其實沒有絕對的時間準則,哀慟的程度也無法丈量。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發現有三種想法會阻礙情緒的復原:personalization、pervasiveness、permanence。personalization是指相信「這一切都是我的錯」,pervasiveness是指相信這個事件會全面影響你的生活,造成你的「人生全部完蛋了」,permanence是指相信悲痛的強度會持續一輩子,「永遠不會好起來」。


心理治療無非是陪伴著個案,讓他逐漸體察到,事件的發生並不是因為你,生活裡有許多層面還是很美好、有希望的,而且悲痛會隨時間淡化。


若你的身邊有哀慟者,請不要害怕問他今天好不好,不要害怕他對你掉眼淚,他需要大家能正視、承接他的心情,他需要大家跟他聊聊失去的人。


有句話說:「我們不知道明天先到、還是無常先到。」還有一句俗話說:「棺材裝死的,不是裝老的。」死亡的威脅其實是無時不刻都存在的,只是我們不自覺地忽略了它。我們都知道人終究一死,可是自古以來,人類都不乏追求長生不老之輩,一般人也會暗自希望生命能延續愈久愈好,其實,我們活著的時候,主要的一項成長功課就是要克服對於死亡、毀滅的焦慮。


近來最強烈引發全人類死亡焦慮的,就是COVID-19。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爆發,2020迅速蔓延擴散到全球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,截至今日(9/10/2021),全球已經有2億2千3百多萬個人確診,死亡人數超過460萬。這不是一個遠在天邊不痛不癢的數字,COVID-19就在你我身邊。加州從2020年3月中旬開始停學停班,強制戴口罩,限制餐廳與其他商家營業,宵禁......我們的生活一夕間風雲變色,大多數人足不出戶,不得不出門就全副武裝、緊張兮兮,全家關在一起24小時造成更多衝突與壓力,再也無法逛街、看電影、上館子、和朋友聚會。即使許多人打完疫苗了,這個學期back to school/work,病毒的威脅也沒有完全散去,Delta變種依然虎視眈眈,我們知道「一切都回不去了」。


我有一些個案,在生存的威脅之下,過著處處受限的生活,反而被逼著不得不面對人生的一些壓力,不得不著手處理這些重大議題。


大學生Alice,從宿舍搬回家住,必須處理家人之間模糊不清的界線。母親過度介入個案的生活,個案也過度介入妹妹的生活。擁有自我,成為獨立的人,同時也意味著必須承擔責任,她準備好了嗎?


剛滿40歲的Serina,因為疫情期間失業,找工作頻頻受挫,於是回頭省思自己猶如工作狂的人生,一直以來都靠工作來肯定自己。這樣的人生是她想要的嗎?她為什麼再也無法從工作中感到快樂?


60歲退休女士Jenny,原本活躍於社交,如今整天煮飯打掃,面對形同陌生人的丈夫,思考:究竟生命中重要的人是誰?不委曲求全過日子,真能放得下嗎?


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・亞隆(Irvin Yalom)強調:「死亡之為物,可以使我們以一種真實的方式過生活。」正如我們常說的:「危機,也是轉機。」受到死亡的威脅,我們反而可以重新評估優先順序,增強活在當下的感覺。


在沒有足夠的自覺之下,許多人的生活只是徒具形式。例如:亟欲追求名利,成為工作狂;整天忙得像陀螺,淹沒在柴米油鹽之中;用酒精或毒品麻痹自己,沈浸在酒池肉林。有一天,當你發現生命是有限的、無常的,震驚過後或許你會心如明鏡,看見自己是誰,看見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人,看見自己要追求的生命意義。





 
 
 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