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防疫隔離照妖鏡:你真的享受孤獨?

已更新:2021年5月21日

或許曾經覺得台灣好擠,美國地廣人稀好清幽。

或許曾經以為自己可以整日看書看劇爬網,不必說半句話,是個文靜淑女。

或許曾經非常渴望與伴侶分開幾天喘一口氣。

或許曾經厭倦一直聽朋友抱怨。


「或許曾經」,是因為隔離的日子久了,我們對以前的感受愈來愈模糊了,現在每天都會想:誰願意跟我出門走走?可以跟誰說說垃圾話?我會被拒絕嗎?會被嫌煩嗎?要不要藉故送個食物給誰(而且人家敢吃嗎)?像個自卑可憐的小媳婦兒,內心吶喊著:我不要只跟大家當網友!


疫情當頭,最重要的是活命。雖說人生到底終歸一死,原本死亡只是靜靜窺伺著,人們渾然不覺,這該死的病毒卻白目地將死亡拖到大家的眼前,讓世界瀰漫著恐懼的毒氣。恐懼,每天吸進肺裡,呼出來就變成「焦慮」和「猜疑」。這兩樣產物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大大走樣。


因為「焦慮」,相愛的人為了對方是否該去公司、孩子是否可以去學校、可以點外賣嗎、可以去海灘去健行去慢跑嗎、可以見這個那個朋友嗎、你剛剛竟然跟鄰居說話、可以去我家過感恩節嗎、是不是該回台灣、你剛剛洗手了嗎、洗手總共幾分鐘、你沒洗澡不許抱小孩……每天鬥氣鬥嘴甚至大打出手。沒結婚的這一年都分手了,結婚的都想過要離婚。


大人work from home, 小孩virtual learning,一家大小24小時關在同一間房子裡,即使美國房子大小平均來說已經令台灣人超羨慕了,還是憋屈得人人互看不順眼。


「猜疑」對於家庭關係的殺傷力也是很強的。丈夫怪罪老婆沒把小孩管好,吵到他開會;小孩痛恨媽媽一直監視自己,如影隨形的嘮叨聲音比幻聽還可怕;一群討債鬼整天嗷嗷待哺,老婆煮飯煮到厭世,家裡三倍頻率使用的馬桶碗盤地板擦手巾……即使以前週末外食、每個月請人來打掃的小貴婦,這節骨眼兒都得自己來。老婆猜疑丈夫關在書房根本沒在工作,只是躲著不分擔家事與教養;丈夫猜疑老婆現在成天擺臉色跟抱怨都是因為以前過太爽,他根本被當搖錢樹;父母猜疑小孩一直偷偷上網不正經,自己這麼辛苦都是白費了;小孩猜疑彼此(或許平常就如此);小孩也覺得父母都瘋了(哎小孩幾乎猜對了)。


不是住在一起的,猜疑也很嚴重。小至猜想鄰居願不願意跟你搭話,朋友敢不敢跟你見面。接著又猜想朋友除了你還有接觸過誰、而那個誰不知道有沒有又接觸了誰。範圍大一些,猜想送包裹的人有沒有感染病毒?超市裡的蔬菜有沒有病毒?


網路時代,最廉價最氾濫的,就是猜忌跟批評。在焦慮與猜疑交互折磨之下,不敢發言,不敢尋求友誼與陪伴,孤獨的人愈來愈寂寞,原本的同伴也成了仇家。爾灣有位警佐說,以前或許一週會有一次需要她協助外勤,處理華人社群的自殺、家暴、兒虐等案件,2020年疫情加劇之後,她出勤的頻率提升到接近三倍。學區裡的心理治療師離職了不少人,有拒學、情緒控制問題、受虐、自殘……等等的學生,只能透過網路接受治療,成效不佳。


人是群居的動物,真的。疫情出現之前,我曾經以為自己禁得起孤獨、甚至享受孤獨,那或許是,我根本早就獲得人際支持的基本分,在美好的基礎上奢侈地賣弄孤獨的bonus。如果你還能夠實際面對面坐著,對著朋友的五官,他自在地拍拍你的肩膀,來個擁抱,聽到從他雙唇直接逸出清晰悅耳的話語,看到他的牙齒舌頭靈活地品嚐食物……無比珍貴!務必好好珍惜!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