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的第二個週日是母親節,在商人的包裝之下,這個節日似乎充滿康乃馨、蛋糕、大餐、卡片、禮物,還有各種正面的情感,例如愛、感恩、奉獻、傳承、回饋......然而,這個隆重的節日,對於許多人來說,其實也是沈重的。
在家庭關係、親子關係的議題裡,我們可以有各式各樣的組合與討論,例如父親往往希望兒子繼承衣缽,對兒子賦予高度期望卻又不假辭色;父母對於不同性別的孩子各有偏愛;不同出生序的孩子,在家庭裡的角色與發展性格迥異......等等。其中,最為複雜糾結的應該算是母女情結吧,其影響代代相傳,從母親,到女兒,女兒又成為母親,依然深陷無法自拔。
每個人的成長過程裡,都會有一些自我肯定之處,也有一些遺憾。當有了自己的子女,很自然的反應是將子女視為自己的延伸,希望將自己的優點與收穫延續下去,而且想用自身經驗,警醒子女不要在同樣的地方吃虧跌倒。根據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,每個家庭都自成一個情緒系統(emotional system),有其特殊的慢性焦慮(chronic anxiety)和投射作用(projection),家庭裡面的每個個體,不容易區分彼此,往往混雜成一個大的情緒混沌團塊(emotional mass)。讓人分不清這是誰的渴望?誰的憤怒?誰的憾恨?誰的悲傷?
母親,大多數家庭都由其承擔撫慰與教養的責任,於是這層層疊疊百轉千迴酸甜苦辣的生命滋味,經常由母親,全盤傾洩至因為性別相同、容易產生認同感的女兒身上。
講述母女情結的文學作品多不勝數,最為經典的指標性作品應該是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(Amy Tan)在1989年出版的喜福會(The Joy Luck Club)。小說裡講述四個中國女人,如何奮力掙脫傳統社會給她們的束縛,移民到美國,想給自己的女兒一個截然不同的生長環境,卻有一股不知名的力量,將女兒困在某種由母親承襲而來的文化陰影裡;每個母親都以為自己給出愛,每個女兒收到的卻是傷害。
小說裡,有好幾個角色都很戲劇性,包括童婚、強暴、逃難、自殺、弒子......等情節。其中有一對母女雖然沒有非常戲劇性,臨床上卻很常見:
母親林冬是個意志堅決又精明的女人,依據中國傳統,非常嚴格地教養女兒Waverly,總是神情嚴峻,不會直接表達愛與讚美,希望女兒能吃得苦中苦,成為人上人。Waverly童年的時候是個高明的小棋手,一心想贏得母親的肯定,卻羞愧於母親四處跟人炫耀她的棋藝。有一次,Waverly決定開始反抗、挑戰她的母親,可是,無論她離家出走,還是拒絕再下棋,她的母親林冬只是冷然以對,Waverly成長的路上,一邊渴望重新贏得母親的肯定,一邊又挑釁著母親的期待。母親像座冰山,說出口的每句話都像箭,直射女兒的心;女兒看似精明獨立,其實像是個找不到路的小女孩,這裡哭鬧、那裡跺腳,想要走進母親的心坎兒裡。這一對母女的關係劍拔弩張,深愛著對方,一見面卻像敵人。
我們在臨床上常看到林冬與Waverly的影子。母親靠著自己的力量,從卑微黑暗的地方走出來,期待兒女踏上光明之路,沒想到女兒卻不領情,還以她為恥,等於將她過去的努力與成就一筆抹煞,母親內心非常受傷。女兒感受到自己背負很沈重的期待,但是她想確定這個期待是來自愛,自己不是個工具,她的母親卻不願意顯露一絲柔情,女兒也非常受傷。
除了這種硬碰硬的母女關係,臨床上還常見到另一種母女互動,母親像是壓倒性的掠奪者,女兒完全無力抵抗。所謂掠奪者,不盡然是兇悍的,有時候是苦情攻勢,這類型的母親完全以自我為中心,會明確地讓女兒知道,無論金錢、地位、時間、陪伴、情緒......都要順從她、滿足她的期待。女兒自己的需求永遠被放在母親後面,有時候幾乎扭曲自我、放棄人生。
例如,傳統時代的母親,因為沒有生兒子,一直受到夫家的貶低與輕視,於是,希望女兒長大替她爭光,可以拿出很具體的成就來炫耀。還有一種母親,習慣於為全家甚至夫家的親戚做牛做馬,卑微犧牲,雖然常向女兒哭訴,卻不自覺地訓練女兒做家事、服從,傳承她沈默、吃虧與服務的角色。有些母親則是一輩子陷在婚姻衝突裡,無法擺脫好賭、外遇、甚至家暴的丈夫,把責任都推給「為了養大孩子」,所以每有爭吵,女兒就要放下手邊一切,回去安撫母親,被母親永無止盡的淚水淹沒。
近年來,「有毒母親」與「情緒勒索」的概念引起許多討論。根據情緒勒索(Emotional Blackmail)一書作者蘇珊・佛沃(Susan Forward)的定義,情緒勒索可以說是透過引發恐懼、責任感、與罪惡感(FOG: fear, obligation, guilt),去達到控制這個人的手段,讓這個人接受任何不合理的要求。而有毒的母親是很善於情緒勒索的。例如:
你會永遠失去母親所有的愛。
母親會勃然大怒。
讓辛苦一輩子的母親感到驕傲,是你的責任。
你怎麼捨得讓母親傷心。
一切都是你的錯。
或者,會召集許多親朋好友施加壓力給你。
掙脫情緒勒索的陷阱,其實非常不容易,尤其當情緒勒索者是母親。蘇珊・佛沃教導讀者,要先記得三大步驟:停下來、冷靜觀察、擬定策略(SOS: Stop, Observe, Stategize)。第一個步驟先要爭取時間,不要立刻回應情緒勒索者,你可以試著說:「我現在無法做決定,給我一點時間想一想」,或者「我不太了解情況,稍後再談好嗎」,或者「這是很重大的事情,我晚一點再給你回覆」,或者「我需要先去喝杯水」。停下來,並不是直接拒絕,只是把時間的主控權先拿到自己手中,爭取到整理自己內心的機會。
步驟二,冷靜觀察什麼?觀察自己當下不安的感受,辨別自己被什麼情緒困住了,先安撫自己、平靜下來。接著,觀察勒索者:他想要的究竟是什麼?他剛剛使用了什麼手段?看清這些之後,練習讓自己從一段距離之外,觀察自己與勒索者的互動,練習用旁觀者的角度對自己說:「原來你們的互動模式是......原來如此,這不是很有趣嗎?」
步驟三,這時候你已經準備好,可以行動,可以回應了。思考你的回應可能危及自己生活的哪些層面,思考你可以讓步的底線,依然保有完整自我,依然保有自尊。這時候做出來的回應便是出於自我意識,而非向情緒勒索者投降,假使對方繼續發動攻勢,也比較不容易被撼動。
對於女兒們來說,擺脫情緒勒索似乎是解決母女情結的良方。可是,女兒們長大了,就會成為不一樣的母親嗎?傷痕累累的母親,誰來拯救?
普遍說來,年輕的一代比較有思考的彈性,比較有可能改變,但是,現在可敬的銀髮族愈來愈多,許多母親都還願意吸收新知、熱衷於學習,讓臨床工作者也感到佩服,從母親著手去解開心結,也是有機會的!身為母親,不要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女兒,而且,很大的機率曾經是個受傷的女兒,活在窒息的大家庭裡,活在壓迫的文化牢籠裡,活在扭曲的社會架構裡,忘記自己也是有感覺有想法有夢的個體,值得被尊重。久而久之,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,交出自己人生的主控權,內心十分空虛,總是為別人而活。成為母親之後,很自然地捉住那個比妳弱小又弱勢的---女兒---把內心的黑暗都投射給她。
母親們擺脫母女情結最好的方式,便是正視自己的內心,究竟想要什麼、不要什麼,如果有傷口,就要鼓起勇氣去檢視、綴補、療傷。如果內心一片虛無空洞,便要積極尋找生命的意義,一點一滴,先用愛滋養自己。
母女各自幸福,是給對方最好的禮物。

我们家的情况刚好相反。女儿和爸爸都很强势,他们会联手跟我对抗,取笑挖苦我,我如果跟他们一起外出旅游,我是一个人走在他们后面,一切听女儿的安排,然后我先生觉得我只能俯首听令,他们对我的施舍。女儿14岁,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下,很会迎合爸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