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thy從來沒有聽過媽媽一句讚美。
學生時代,每天睜開眼睛,就開始聽到媽媽一連串數落:
妳怎麼拖拖拉拉。
妳衣服怎麼穿這樣。
妳怎麼不早睡一點。
妳怎麼駝背。
妳的成績很危險。
妳到底有沒有理解我的苦心。
Cathy很羨慕朋友可以自己開車、自由地談戀愛,但是媽媽一直說她太小、什麼都做不好、令人擔憂。Cathy希望媽媽可以快樂,她極盡所能壓縮自己,卻只留下苦澀的青春回憶。
結婚後的Cathy,住在離爸媽很遠的地方,但是,媽媽的評論卻透過社交媒體,依然每天糾纏著她。媽媽留言:
妳都幾歲了,還愛穿粉紅色。
妳時間太多嗎,居然有空參加遊行。
妳最近胖了,少吃一點。
妳趕快生個孩子,我就功德圓滿了。
Cathy想要拉近與媽媽的關係,當個孝順的女兒,邀請爸媽每年來住一陣子,然而,每次媽媽的訊息,總讓她又生氣又感到受傷,幾次拉黑媽媽的帳號,又心懷愧疚,加了回來。Cathy不知道該怎麼看待媽媽,她感到腦袋快分裂了。
Cathy是我排列組合好幾位個案與朋友的虛擬人物,但是,真實世界裡,我們身邊似乎都有一個Cathy,渴望得到母親的讚美與肯定,而母親保護孩子的心意,卻以令人窒息的負面言語來呈現。
1970年代的家族治療領域,開始把家庭視為一個系統,其中任何一個個人,都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,甚至是跨世代傳遞而來的驅力。創建家庭系統理論的Dr. Murray Bowen認為,一個人是由64至128個家人所繁衍出來的,每個人都傳遞了一部分的東西給這一個後代。家庭是如此複雜的一個單位,深不可測,家庭裡有一些沒有明說的規則,會被新成員內化,或許沒有意識到,就一輩子遵守,並且繼續傳給後代。其中有個常見的規則,是子女對父母的「關係債」,白話來說,例如子女必須以成就來榮耀父母、子女要以金錢報恩、子女幾歲都不可以頂嘴、子女要生育孫子女輩來達成傳宗接代......這樣的關係債會跨世代相傳,如同鎖鏈。
因此,訪問我們身邊的每一位Cathy,她們幾乎都能熟背父母的「血淚奮鬥史」,她們的父母都有絕對的權威,Cathy很難超越父母的社會成就,父母的一皺眉一抿嘴都讓Cathy輾轉難眠。Cathy感到自己永遠不夠好、永遠愧對父母的期待、永遠還不完父母的債。
個體要邁向真正的心理成熟,必須學會「不聽話」,不向其他世代妥協。子女逐漸挑戰權威,不讓父母霸佔著制定規則與賞罰的權力;父母也逐漸學著謙讓,學著跟子女站在平等的立場,理性討論彼此的權利與義務。
根據這樣的理論基礎,我常鼓勵身邊的Cathy,必須培養能力,真正承擔所有生活的責任。例如生活管理良好,保持健康,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,搜尋必要的資訊,知道如何獲取資源,好好打工/賺錢以獲取財務自由......總不能拒絕父母的支配,卻又不自己站穩,跌倒還哭著討拍吧。我也鼓勵年輕的Cathy要勇敢,適時提出對父母的質疑,跟父母述說內心的感受與想法。父母會驚訝、或生氣,但是父母受了刺激才有機會思考,是不是該調整跟孩子溝通的方式。
如果認識Cathy的父母,我想對你們說,收起言語的刀劍,用讚美愛你們的孩子;收起擔心的鎖鏈,相信孩子會乘著你們祝福的心,快樂平順飛翔。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