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謎樣少年:青少年情緒障礙與自殺防治

已更新:2021年10月27日

九月,加州暑氣漸消,秋天的腳步逐漸接近;微涼的九月,鬧騰喧囂的活動一一落幕,大地與人心似乎都沉靜下來;清寂的九月,也是國際訂定的自殺防治月 (Suicide Prevention Awareness Month),心理健康機構紛紛舉辦活動,推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,許多學校也舉辦自殺防治講座,呼籲年輕學子提早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,懂得向外求助。


最近有一位家屬問我:「之前孩子都沒跟我說什麼自殺的,是不是你跟他提了,他才有這個念頭?學校這樣公開講自殺的話題,是不是反而激發孩子有這些想法?」根據統計,美國自從1999年以來,自殺率攀升35%,在10至34歲的人口族群裡,自殺是第二大死因。範圍縮小一點來看,有18.8%的高中生認真想過自殺。對自己的人生失望、不想活下去、傷害自己的念頭,其實如此普遍,藏在孩子若無其事的寒暄與笑容背後,這殘酷的真相,大多數的父母難以想像。


關於自殺防治,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It’s okay to talk about suicide,只要孩子有任何言行跡象異於往常,找機會跟他聊聊,問他最近有沒有什麼煩惱,很直白地問他:「你好像不太快樂(你好像壓力很大),會不會有時候有傷害自己的念頭啊?」不存在的負面想法,不會因為溫暖關懷而產生;已經存在的負面想法,不會因為不問,而自行消失。一個人默默藏著沈重而黑暗的念頭,一旦打開天窗,就有機會讓陽光照進來,拯救一個寂寞受苦的靈魂。


青春期的孩子,身體經歷著巨大的變化,心理方面,也正經歷「自我認同」的重大歷程,對於外在環境格外敏感,例如家庭的變化、同儕眼光、社會期待......等等,內心壓力增長速度,堪比細胞分裂、長高的速度,可不是大人嘴上常說的「你只要認真讀書就好了,最幸福了,哪有什麼煩惱?」


青少年的情緒障礙,最常見的是憂鬱症,偏偏青少年的憂鬱症狀常有「偽裝術」、「障眼法」,跟一般大眾熟知的憂鬱症狀不太一樣,例如容易生氣、沒耐心、頂嘴、暴力破壞行為、睡太多、吃太多......都有可能。有些時候則是反覆出現查不出原因的生理症狀,例如頭痛、頭暈、腹痛、腹瀉。學業成績突然大幅度退步,甚至拒學,也是一種警訊。


很多青少年不知道怎麼表達情緒,或者以前表達出情緒曾經得到不好的回應,可能會出現自傷行為,例如割腕、撞牆搥牆、掐傷自己、或著用菸燙自己。有些孩子說,自傷是他唯一紓解壓力的方法,有些孩子說,為了麻痺自己,有些孩子說,身體的痛楚讓他知道自己還活著......無論如何,我們要知道的是,自傷就是孩子的一種求救訊號,不能忽視,也不是責罵就能「糾正」的,我們必須認真對待,耐心地了解孩子的內心狀態與困難,尋求資源共同協助。


從心理諮商的角度來看,通常會先排除孩子是否在家庭或學校有受到不當對待,例如兒虐、霸凌。接著會力求家屬的配合,盡量移除或保管好家裡的尖銳危險物品。家人的知識與態度非常重要,畢竟,學校輔導員或心理諮商師,每週頂多見到這個孩子一兩個小時,真正能夠陪伴孩子、幫助孩子的,還是同住的家人。父母初次知曉孩子有憂鬱症或者自傷行為,總是震驚、心疼、又害怕,我常見到幾種父母的反應,讓我捏一把冷汗,例如責罵:「我們對你這麼好,你有什麼不滿意不高興的?」或者以為激將法會有效:「真的想死為什麼不割用力一點?」或者羞辱孩子:「你就是懦弱,從小錦衣玉食沒吃過苦,才亂學人家憂鬱症!」這些都否定了孩子內心的痛苦,認為孩子沒有憂鬱的資格,彷彿用力一把推開求助的孩子。


因此,情緒障礙的孩子固然需要專業協助,其實父母也應該同時接受諮商,處理好自己的擔憂、恐懼、憤怒、自責......等等,這些在教養挫折中累積許久的情緒。父母也可以藉機重新檢視自己教養哲學的形成,如何受到本身成長經驗的影響,有些值得保留,也有些應該修正或捨棄。有時候,父母的婚姻壓力、事業壓力、其他人際壓力,無形中轉嫁到孩子的身上,只是一味地把眼光聚焦孩子身上,不旦徒勞無功,還有可能讓事情變糟。


坊間有許多教養課,傳授的觀念與技巧都非常好,不過,父母要先能釐清自己的問題,安頓好自己的情緒,去除成見,否則,一個已經填滿沙的杯子,如何再裝進一滴清水?期待為人父母者,也能準備好自己,成為一個又堅固又乾淨的容器,足以取一瓢清水,灌溉自己心愛的孩子。



 
 
 

Commenti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