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想要管理時間,應該先有的心理狀態是?

常常有年輕人問我:「事情好多,我該怎麼安排時間?」不然就是:「明知道下週要交報告,我卻反而追劇、打遊戲,停不下來怎麼辦?」相對於待辦事項太多,另一個對比則是空巢期的母親會諮詢:「時間突然變得好多,我好失落,不知道該做什麼。」還有另一種是渴望自我成長的聲音:「我想多去上課學習、我想多看書,可是一晃眼,一年又過去了!」這些提問,都在名為「時間」的軸上,身不由己地擺盪,一下子太多、一下子太少,總是無法穩定落在恰當之處。


時間管理(time management),確實是一生都要學習的重大議題。


美國孩子要進中學的時候,文具清單裡面有一項planner,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日誌本,可以紀錄哪天有考試、哪天交什麼作業、哪天有活動。由於小學是沒有聯絡簿的,這本planner,象徵著中學的孩子該開始學習規劃時間、按時完成該盡的責任。從這裡做為起點,逐漸地,學生們必須適應被作業與考試追著跑,跑到有一天終於學業有成、轉入職場。工作之後,依然有客戶、會議、帳款、績效,不斷考驗我們,是否能巧妙拿捏時間給我們的限制。組成家庭,又更加重時間管理的困難,一加一究竟變成多少?如果成員變成三或四或七呢?無論如何,一天還是只有24小時。


時間管理的技巧有很多,在討論技巧之前,我喜歡借用「原子習慣」作者James Clear的觀點,先問個案這個問題:「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?」不只是因為下週必須完成什麼任務,不只是擔心目標沒完成的後果,更不只是因為誰誰誰說你「應該學會自律」。


我想成為做事負責、值得信賴的人。

我想成為勇敢面對各種挑戰、能逐項克服的人。

我想成為豐富經營生活的人。

我想成為不斷在進步、跟上時代的人。


找到自己的身份認同,可以激發強大的動機。動機來自內在,不是為了別人、不是被逼的,當然比較容易付諸實行。


曾經有位年輕個案,高中時期學習態度不佳,不斷與父母有衝突,出席率與學校成績一團糟,很狼狽地畢業,自己在外掙錢數年,隨性過日,直到有一天,女朋友嫌棄他沒前途、投入他人懷抱,他大受打擊,這才焚膏繼晷苦讀,重回校園拿到高學歷,也風光創立自己的公司。回顧那關鍵的轉折,他說:「我發現我不是想追回前女友,是我想成為一個可靠的、讓人想追隨的人。」因為這樣的身份認同,推動他累積各方面實力,成為領導者。


技巧是顯學,相信大家都聽過:


善用零碎時間。

安排適當的環境,排除一切分心誘惑。

把一項大任務切割成小份,不必急著一次做完,每次只須做完一小部分。

完成一小部分就給自己一個小獎賞。

先做緊急的事,再來做必要的事,然後才是不緊急也不是很必要的事。

列一份任務清單(to-do list),用來檢視進度。


你會發現,當你真正明白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內心會燃起熊熊的生命活力,自然推動你去運用以上的技巧,妥善管理時間。

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